24K百科  > 所属分类  >  江西   
[2] 评论[0] 编辑

澎浪矶

目录

景点简介编辑本段

澎浪矶位于距彭泽县县城约0.5公里处的长江南岸,与安徽省宿松县仅一江之隔,是一块屹立于鄱阳湖畔的石矶。它与“长江绝岛”小孤山(小姑山)相对而立,与其合称为“江南第一景”。澎浪矶依山傍水,地势险要,因舟过矶,虽无风亦浪涌,所以得名。也有人以“浪”作“郎”,所以又被当地人称为彭郎矶。唐武后天授年间(690~691年)曾在石矶壁台上建有寺庙,供奉小姑佛像和彭郎塑雕。明清两代,屡次修缮,其建筑之华丽,造型之精秀,为彭泽县寺庙之冠。

彭郎矶彭郎矶

地理位置

澎浪矶地处于江西省彭泽县,西北部与长江相临。在长江河段,两岸常见有一些基岩矗立在江边,这些基岩似悬崖峭壁,宛如一幅巨大的屏障,被人们称之为“矶”。长江河段中的“矶”有许多,如马当矶、烽火矶、牛矶等等,但在这些石矶中,澎浪矶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更显特别。据《彭泽县志》介绍,澎浪矶海拔不高,但地势险要,它三面被鄱阳湖环绕,北部与小孤山对峙。

景点特色

小孤山上有一处始建于唐代的龙津寺,坐落在半山腰。寺庙青瓦红墙,寺内祀奉着小姑娘娘像,民称“小姑庙”。在澎浪矶上,也有一处始建于唐武后天授年间(690~691年)的应龙寺,建于石矶壁台,供奉小姑佛像和彭郎塑雕。明清两代,屡次修缮。现今的应龙寺显得略微简陋,没有高耸的门楼,没有闪光的琉璃,院门额上的龙津寺三个字,是用水泥在门额上直接镂刻而成。据《彭泽县志》相关资料记载称,始建于唐代的应龙寺,建筑之华丽,造型之精秀,为全县寺庙之冠。配套建筑有前厢、正殿、后宫、偏房,临江面水,别具风格。

由于澎浪矶距离太泊湖等水域较近,这周边也是养殖彭泽鲫的绝佳场所,满足彭泽鲫其喜在底质较肥且水草繁茂的浅水区栖息和摄食的要求。

形成原因编辑本段

据江西省地调院副院长尹国胜介绍,与澎浪矶相对而立的小孤山,实为断层上升而成。小孤山原本与澎浪矶相连,都是由茅口组石灰岩所组成的,但其间发育一断层,经江水不断切割,遂互相分离,所以现今呈现出了南北峡峙之势。再加上,组成的石灰岩层多为垂直节理,故形成峰壁如削,奇石悬立的峭拔景象。

虽然澎浪矶和小孤山“同生”,但是却展现出不同的风貌。小孤山俊秀,而澎浪矶则更显俊朗。澎浪矶以其周围浪大而闻名,江流至此,湍激如沸,且有时候船过石矶,虽然当天并没有风,但是仍旧浪大。

据了解,澎浪矶属于马当河段,这条河段右岸属彭泽县,左岸属安徽省望江县,为微弯分汊河道。右汊较为顺直,为主汊,是长江的主航道。左汊弯曲,为支汊。据尹国胜介绍,澎浪矶周边区域的浪大可能与两山相对,且属于长江湖水的倒灌区相关。两山相对形成十分狭窄的水道,同时,湖水倒灌区本身江流就较为湍急。再加上,船过时带动浪涌,所以虽然无风,但船行至此,仍然感觉浪高三尺。

历史渊源编辑本段

民间传说

澎浪矶又被称之为“彭郎矶”,而关于“彭郎矶”则有一段“小姑前年嫁彭郎”的传说。据绉意明介绍,小孤山又名“小姑山”,它与“彭郎矶”隔江相望,它们原是一对恩爱夫妻。相传,小姑是一位仙姿绰约,窈窕妩媚的村姑。彭郎是江西浔阳人,一个眉清目秀,气宇轩昂的鱼郎。彭郎和小姑夫妻俩在长江边搭起两间草房住了下来,彭郎每天日出下江打鱼,日落而归;小姑在家纺纱织布,洗衣浆衫。他俩把精心积蓄起来的钱,分送给周围兄弟姐妹,处处受人夸赞。

这事引起了土地神的妒嫉,向玉皇大帝启奏,说小姑和彭郎是一对“妖精”偷下凡,在民间做了很多的坏事,弄得民不聊生。玉皇听了土地神的谎奏后,即传旨意令天神将小姑和彭郎强行分禁于长江南北两岸,永不能相会,以绝后患。而后两人就化身成为了彭郎矶和小孤山这两座石矶。

战略要地

由于两山对立,且又与江西彭泽和安徽宿松较近,这一区域古时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。小孤山上曾建有烽火台与炮台,在这里展开战事的有:朱元璋与陈友谅、太平天国军与曾国藩的湘军、王阳明与朱宸濠等等。

文化气息

唐武后天授年间(690—691)曾在石矶壁台上建有龙寺,供奉小姑佛像和彭郎塑雕。明清两代,屡次修缮,其建筑之华丽,造型之精秀,为全县寺亩之冠。配套建筑有前厢、正殿、后宫、偏房,临江面水,别具风格,古往今来,以“小姑嫁彭郎”的优美传说,诱人的自然风光,令游人为之倾倒,唐宋八大家中的欧阳修、苏东坡,江西诗派的祖师黄庭坚,以及明代解缙等文人墨客,均到此作诗吟咏。

附件列表


2

词条内容仅供参考,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
(尤其在法律、医学等领域),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。

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,请 编辑

上一篇 太平中学    下一篇 彭泽双峰尖

标签

同义词

暂无同义词